通讯员 区美琪 祝梓洳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近年来,新兴县东成镇走好产业融合发展之路,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宽增收链,促进传统农业提质进阶,特色产业转型突围,奋力绘就富农产业好“丰”景。
紧扣党建“一核心”,激活乡村经济新引擎
东成镇坚持把组织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首要工程”,持续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强化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组织保障。将推动富农农业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等作为“书记工程”,激发基层党建内生动力。例如都斛村支书李文杰深入挖掘本土资源,围绕“蔬菜种植”和“水产养殖”,开创以股金、租金、薪金“三金模式”,增加村集体和村民收入。同时,丰富人才培育机制,充分用好用活镇级党校和人才驿站平台,培养一批扎根农村的“土专家”和“田秀才”,全镇累计入库人才82名,围绕“高素质农民”“三项工程”“农业现代化培训”等主题,2024年组织开展培训活动30余次,邀请省农业农村厅植保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等专家博士实地调研指导,为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
精准发力“两张牌”,打好“联农带农”组合拳
东成镇全面深化支部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人才育在产业链、农民富在产业链“四链”联农带农机制,创新构建“党支部+专业协会(合作社)+农户”“党支部+产业基地+农户”等多元发展模式,先后成立东利渔业、沃田农业等党支部,引导农民成立专业合作社,都斛村东利渔业专业合作社养殖罗非种鱼达5万条(如图),招引带动超100名社员实现致富梦想,每户年收入增收超9万元。都斛村沃田蔬菜基地种植面积达300余亩、云河村廻龙农机专业合作社盘活土地80多亩等等,各村以出租等方式“唤醒”农村土地、资金、技术等资源,为村集体增收收入,带动农户在家门口就业。此外,紧紧把握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良好机遇,占地面积达6万平方米、投资4100万元的扶桂村“政银企村户”共建家庭农场顺利投产,投产后年产量可达375万羽,带动10个自然村集体经济年增收10万元,50名农民就近就业增收。
着力打造“数个产业高地”,蹚出富农新路径
聚焦打造丝苗米、不锈钢、皮具等多个产业高地,以产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村民增收。深挖特色“丝苗米”潜力,探索“技术升级+规模经营+品牌增值”的全链条发展模式,促进农业产业融合。在顺德区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的牵线搭桥下,云河村与广东省农科院合作,利用本地光照适宜、土质肥沃等优势,成功打造出“云河丝苗米”“顺成丝苗米”等原生态有机大米品牌,通过电商、农超对接等多元渠道,产品畅销至粤港澳大湾区等广阔市场,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目前,云河村丝苗米耕种面积约1800亩,年产量达256万斤,年产值超1300万元,入选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名录。推动特色“不锈钢”制造业赋能乡村振兴,畅通从“家门口”到“厂门口”的就业通道。云敏村与广东凌丰集团合作,开展“乡村振兴+不锈钢产业融合”模式,由镇扶持兴建村级合作社工作车间,将村集体和村民融入不锈钢产业链,实现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与农民增收致富。目前,云敏村获评云浮市万企兴万村名村,合作社吸收60多名本村社员,人均年收入可达8万元,合作社月产值75万元,带动村集体年增收30万元。打造“皮具产业”品牌高地,激活“一业兴百业旺”乘数效应。思本村坚持“小银包”带动“大产业”,发挥产业集群优势,构建起从皮具皮料采购、生产加工、工厂开办,到半成品外发加工以及电商销售的完整产业生态。通过自主创新、工艺改良打造自主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并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让“新兴银包”声名远扬。通过“企业+外发加工”等模式吸纳周边农民、无业城镇居民和部分低收入居民就业,全村2300多人中约1500人从事皮革皮具加工生产或销售行业,全产业链年产值约30亿元,推动实现“藏富于民”。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云浮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