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婉南江,水曲湾多,乃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组成部分。郁南县宋桂镇,地处南江中下游,河谷开阔,田野丰沃,自古就有种桑养蚕的传统。改革开放初期,宋桂缫丝厂,是当时省内唯一的生丝出口乡镇企业,其生产的“梅花牌”生丝,行销海内外。南江“蚕桑文化”,在宋桂,有着深厚的积淀。
“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6月初,已有盛夏热力。在宋桂镇蚕桑丝绸文化馆,馆内展示了源远流长的宋桂蚕桑文化,同时,这里还是现代蚕养殖“工厂”;门外,是数十亩的桑树种植示范基地,比人高的优质桑树长势蓬蓬勃勃,硕大的叶片在阳光下格外亮绿。
“采用自动化养蚕技术,可以大大节省人力的投入,提高蚕茧品质;以摘蚕茧为例,过去5个人一天的量,采用自动化采摘,1个小时就完成了。”蚕桑丝绸文化馆“养蚕工厂”的“运营商”云浮市桂和茧丝绸有限公司经理郑卓华说。
自动化蚕养殖车间,有6条“生产线”,如巨大蜂巢般的方格簇悬在地面上方,地上,经历5眠的蚕宝宝“蓄丝待吐”——待方格簇下放,它们将爬到簇内的方格,吐丝结茧。蚕茧成熟后,通过自动化剥离,可以方便迅速地采收。
“6套自动化方格簇,一批可以产蚕茧约2500斤,年产能约为3万斤。”桂和公司是宋桂为推动蚕桑产业升级而引进的一家农业龙头企业,蚕桑丝绸文化馆蚕养殖车间是宋桂蚕桑产业的“示范基地”,借助该企业,宋桂全面做好联农带农富农文章。
引进优质桑树、分工进一步细化、经营方式更加丰富、带动效应更为明显。“公司+企业+合作社+村集体组织+农户”模式,蚕桑养殖,公司、镇国资企业、村经济合作社、农户都可以参与产业分工、分享产业发展红利。
“我们第一批养殖蚕茧已于6月5日成功‘出货’,依托镇的资源优势,发展蚕桑产业,我们有信心做强镇属经济发展平台。”宋桂积极探索创新镇域经济发展经验,成立镇属国资农业公司,盘活镇影剧院闲置资产,将其改造为现代养蚕车间,初步“尝到”的产业发展的红利,公司有关负责人说。
在宋桂,蚕农也不必一定“全流程”养蚕卖茧。他们可以代养蚕(从3龄蚕养至5龄熟蚕),可以供桑叶,可以在蚕丝绸公司务工,村集体也可以以类似方式参与产业分工获得收益。
现在,桂和公司在宋桂投资建设的缫丝厂,正进入试投产的“冲刺阶段”——4条自动缫丝生产线及配套设施已经安装完毕,完善相关许可审批即可“开机”生产。该项目达产后,年产值可达5亿元以上,助力解决郁南及周边6万亩蚕桑的产品销售问题,有力牵引带动镇村经济发展。
“宋桂紧扣省委‘百千万工程’的部署要求,结合镇内省级‘一村一品’蚕桑品牌和蚕桑龙头企业落户宋桂的契机,整合资源,全面发挥蚕桑企业的联农带农作用,全力促进镇域经济和村级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富裕,助力擦亮南江千年‘蚕桑文化’品牌。”宋桂镇委书记梁严方说,“养蚕车间模式,我们也在探索复制到发展村集体经济当中去。”
值得一提的是,宋桂,还是市内有名的“工业镇”,改革开放初期镇内有数十家工业企业,目前宋桂仍拥有恒利通风机有限公司、广东中润新材料有限公司等一批实力工业企业。其中中润公司是一家竹纤维新型材料企业,联农带农作用同样明显。
“我们坚持‘工农相济’,打造‘竹海桑田’,加快推进竹桑特色产业发展,推动小产业铺就振兴致富路。”梁严方说。
■观察手记:
蚕桑文化,是中华文明的起点,是国人的骄傲。南江流域,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宏大历史视野中,该有一席之地。我们不但要深入挖掘这一历史内涵,还要顺应现代经济发展的趋势,推动蚕桑产业提高生产效率、延伸产业链条,同时,也要尽量把农产品增值收益留在农村、留给农民,以工补农、工农互济,破解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云浮融媒记者 林瑞荣 刘烁 见习记者 蔡嘉美)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云浮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