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云浮市统计局"网站 是否继续?

当前位置:首页 > 云浮市统计局 > 政务公开 > 统计知识
王文波:正确解读统计指标
发布时间:2015-07-15 10:43:53 文档来源:云浮市统计局 查看次数:- 【字体:
统计数据是判断经济形势、分析经济问题的重要依据,而统计数据的表现形式往往是各种各样的统计指标。因此,正确使用统计数据,首先必须正确解读统计指标。
《中国主要统计指标诠释》(第二版)
 
第三章 正确解读统计指标
 
王文波
 
第一节 为何要正确解读统计指标
 
  统计数据是判断经济形势、分析经济问题的重要依据,而统计数据的表现形式往往是各种各样的统计指标。因此,正确使用统计数据,首先必须正确解读统计指标。
 
  近年来,国内外对于中国统计数据的关注度和需求不断上升。从国际上看,伴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世界贸易大国的进程,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开始变得举足轻重,中国统计数据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吸引全世界的目光。从国内看,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的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的加快以及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对统计数据的关注也从政府的事变成了身边的事、自己的事。政府部门为应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经济形势,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及时性,需要了解并使用统计数据;企业经营者和机构投资者为进行生产经营决策、取得尽可能大的投资回报,需要了解并使用统计数据;普通老百姓和个体投资者,出于投资理财、制定消费计划等目的也越来越需要了解并使用统计数据。中国的统计数据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引起社会如此广泛的关注。
 
  但是,由于中国统计方法制度体系非常复杂,大多数人并不十分了解统计指标的口径范围和统计数据的生产过程,对统计数据难免产生误解、误读、误用。而且,由于中国经济体制正处在改革过程中,经济也处在快速的变化过程之中,政府统计体制、统计手段、统计内容和统计信息的公布方式也不断变化,有的指标虽然使用的是同一名称,但其内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给正确解读统计指标带来困难。作为生产和发布统计数据的部门,有责任对中国的统计指标作更深入的诠释,让社会各界能够全面准确客观地理解和使用中国的统计数据。
 
第二节 正确认识统计指标
 
  要正确解读统计指标,首先要正确认识统计指标。正确认识统计指标是正确解读统计指标的前提和基础。
 
  一、要了解统计指标的定义和特性
 
  统计指标并不单纯体现为孤立的和抽象的数字,它包含了指标名称、定义、计量单位和计算方法等多重要素。正确认识各类统计指标,要从掌握这些指标的定义和特性做起。
 
  了解一个统计指标,首先要从学习其定义入手。以公众较为熟悉的国内(地区)生产总值(以下简称GDP)为例,作为观察一国或地区整体经济最核心的指标,GDP是衡量社会生产成果和反映宏观经济的总量指标。具体来说,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从价值形态看,GDP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产品和服务价值与同期投入的全部产品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住单位的增加值之和。
 
  GDP的定义层次较多,需要分解开来看。首先,GDP为什么要以抽象的“价值”形态表示?这是由于各种产品与服务千差万别,无法直接相加,比如一台电视机和一辆汽车,一次理发服务和一次法律咨询服务。GDP的意义就在于能把不同产品和服务用市场价格衡量,并相加为一个衡量整个经济活动成果的总量指标。其次,如何理解GDP概念中的“常住单位”?这意味着只要这件产品是在一国的经济领土范围内生产,不论生产者属于何种国籍,都包括在该国的国内(地区)生产总值中。例如,在中国的外企属于中国的常住单位,它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应包括在中国的GDP中。但是,并不是所有在中国领土上的单位都属于中国的常住单位。例如,各国驻华使馆,由于它们不在中国经济领土范围内,不是中国的常住单位。第三,如何理解GDP定义的生产活动的范围?根据定义,GDP既要核算“产品”,又要核算“服务”,因此GDP既包括有形的产品,也包括无形的服务。第四,如何理解GDP只包括最终产品的价值?以服装为例,生产它的纱线和布都是中间产品,服装被称为最终产品。GDP只包括作为最终产品的服装,而不包括纱线、布等中间产品的价值,因为如果把纱线和布也算进GDP,就会造成重复计算。搞清楚了上述四个问题,就能对GDP的特点、涵盖范围等基本特征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除了定义本身以外,还要知道统计指标的一些特性。比如,作为价值量指标,在实际应用中往往碰到以现行价格、不变价格等不同价格表示的GDP。现行价格又称当年价格,也就是报告期的市场价格,现价GDP能够反映当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规模,便于和同一年份中其他经济指标对比。比如,按当年价格计算,201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519322亿元,反映了2012年在中国经济领土范围内所生产的以货币表现的最终产品和服务总量。不变价格则是将不同年份之间用价值量表现的实物量进行综合对比,以单纯反映实物量变化而采用的价格形式,一般用某一时期同类产品的平均价格作为固定价格来计算各个时期的产品价值。不变价格能够消除各时期价格变动的影响,便于对各时期的数据进行纵向比较。比如,按2005年价格计算,2009年中国不变价国内生产总值为284844.8亿元,2010年为314602.5亿元,将这两个数值相比即可得到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增长速度。同时,另一种单纯反映实物量变化的形式即可比价格也经常可见,原理与不变价格相似,只不过不变价格的固定基期会相应调整到需要比照的时期。总之,弄清楚每一种价格的含义对计算增长速度十分重要。
 
  在实际应用中,通常还需要区分一个指标是流量指标还是存量指标。流量和存量是经济分析中的两个重要概念。流量是指带有时间跨度或在一个时段上所累积变动的量,好比通过一个河段的水流量。存量则指在某一个时点上某一变量的量值,如同湖泊中所拥有的水的多少。从这个定义出发,国内(地区)生产总值代表一年中所有新创造的财富总和,是一个流量;而201212月末的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反映的是20121231日这样一个时点上的累计数据(从居民到银行存款开始到该时点时的累计数据),所以是存量指标。在主要的经济指标中,产值类、产量类、收入、需求和供给类指标一般都是流量指标,资产负债类指标、保有量、人口数等都是存量指标。
 
  认识一个统计指标,还要知道该指标的局限性。比如,GDP这一指标并不是完美无缺的。一是GDP不能反映经济增长的社会成本。经济发展的同时必然要消耗一些自然资源并对自然环境产生一定的破坏作用。但GDP只反映出经济发展的积极一面,而无法反映出对资源环境造成损害的消极一面。二是GDP不能反映经济增长的质量。GDP反映了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但无法反映产品质量、技术水平、劳动生产率、资本生产率等差异。三是GDP不能反映某些重要的非市场活动。比如,按照国际标准,不付酬的做饭、打扫卫生、照顾老人等非市场活动不纳入GDP的范围,但这些同样的活动一旦付酬,如请保姆做家务,就应该计入GDP。由于各国市场化程度不同,这样计算的GDP在某种程度上缺乏可比性。四是GDP不能反映社会福利改善情况。工作量的增加,比如加班加点,虽然会增加GDP,但是也会因占用休闲时间而引起福利损失,所以很难说GDP与社会福利有直接对应的关系。
 
  二、要了解统计指标的统计方法和统计频率
 
  正确认识统计指标,还需要知道统计指标的统计方法、统计频率。知道了指标的统计方法就能够在使用时更加准确,更加有把握,当遇到数据波动比较大时,就比较容易发现或推测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统计调查方法按调查对象范围分,可分为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按登记时间是否连续,可分为经常性调查与一次性调查;按组织方式分,可分为统计报表制度和专门调查。各种类型下面又会有更加具体的方法,而抽样调查又会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不同的调查方法,具有不同的统计误差。全面统计只有汇总误差,非全面统计不仅有汇总误差,还有系统性误差。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数据使用者熟悉某些具体的统计指标,却不了解其应用的统计方法,也不了解统计指标的误差,就很容易误读误用指标。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编制指数的基础资料是怎样搜集的,是采用抽样调查还是全面调查?是采用报告期居民消费支出结构作权数还是采用固定基期居民消费支出结构作权数?深入了解了这些背景,会对分析居民消费价格的变化很有帮助。
 
  统计频率则有助于知道多长时间就可以得到一次新的数据,知道指标变动的时间间隔有多长。在了解GDP是季度、年度核算后,数据使用者会更有效地使用数据,而不是先想当然地去寻找月度数据。同样,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统计频率是多少,是每月统计一次、每季度统计一次,还是每年统计一次?了解了指标的统计频率,使用起来就更加掌握主动权。
 
  三、要了解统计指标的内涵
 
  了解统计指标的经济内涵也是正确认识统计指标的重要环节。所谓经济内涵指的是统计指标描述的是经济运行哪些方面的特征,其变化代表经济发生了哪些变化。了解统计指标的经济内涵,首先建立在对各类统计指标的代表性有所了解的基础上。一般来说,需要了解的有以下几组概念:
 
  ()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与变异指标
 
  在统计中,综合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特征的统计指标有四类,即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与变异指标。这四类指标对于社会经济现象的总体特征具有不同的解释力。
 
  总量指标是反映客观现象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总规模、总水平的综合指标。它揭示总体数量的绝对规模和水平,也可以表现为某现象总体在一定时空条件下数量增减变化的绝对数,总之,其数值大小受总体范围和包含单位数的制约。GDP就是反映一国经济生产的总成果的总量指标,例如2012年中国GDP达到519322亿元,意味着2012年经济活动的最终成果是519322亿元。进出口总额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贸易的总量指标,例如2012年中国进出口总额达到38668亿美元,意味着2012年对外贸易的总量是38668亿美元。按总量指标所反映的时间状况不同分为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也可称为流量指标和存量指标),时期指标反映在一定时期内发展过程的总量指标,如商品销售额、产品产量、投资总额等。时点指标反映现象在某一时点(瞬间)上所处状况的总量指标,如年末人口数、月末商品库存数等。
 
  相对指标是指通过两个有联系的统计指标对比而得到的统计指标,其具体数值表现为相对数。相对指标按其作用不同可划分为六种:结构相对指标、比较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强度相对指标、动态相对指标和计划相对指标。结构相对指标是总体中部分数值与全部数值相对比求得的结果。例如,某省2012GDP5000亿元,其中,第一产业1000亿元,占20%;第二产业2500亿元,占50%;第三产业1500亿元,占30%。比较相对指标是同类指标在不同空间进行静态对比形成的相对指标。例如,2012年甲乙两省的GDP分别为6000亿元和4800亿元,当年甲省的经济总量是乙省的1.25倍,也可表示为甲省经济总量比乙省高出25%。比例相对指标反映总体中各组成部分之间数量联系程度和比例关系的相对指标。还是以某省2012GDP的例子为例,一、二、三产业之间的比例为20%:50%:30%,也可表示为12.51.5。强度相对指标是有一定联系的两种性质不同的指标相比较形成的相对指标,可以表明事物现象的强度、密度和普遍程度。例如,以医院病床数与人口数对比而得到的每万人分配的医院病床数,以能源消费总量与GDP对比得到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动态相对指标是某一社会经济现象的同类指标在不同时间的数值之比,反映事物现象的发展变化程度。例如,发展速度就是以相对数形式表示的两个不同时期发展水平的比值,是计算增长速度的基础。计划完成程度指标是以计划为比较标准,将实际完成数与计划规定数相比较,用以表明计划完成情况的相对指标。
 
  平均指标反映的是现象在某一空间或时间上的平均数量状况,一般用平均数形式表示。平均指标可以反映现象总体的综合特征,次数分布数列中各变量值分布的集中趋势。平均指标经常用来进行同类现象在不同空间、不同时间条件下的对比分析,从而反映现象在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揭示现象在不同时间之间的发展趋势。平均指标分为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从计算方法看,前三者是根据总体各单位的标志值计算得到的平均值,为数值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是根据标志值在分配数列中的位置确定的,为位置平均数。算术平均数是最常用的平均指标,有简单算术平均数和加权算术平均数两种计算形式。简单算术平均数适用于未分组的统计资料,如果已知各单位标志值和总体单位数,可采用简单算术平均数方法计算。加权算术平均数适用于分组的统计资料,如果已知各组的变量值和变量值出现的次数,则可采用加权算术平均数计算。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就是加权算术平均数,其中组成指数的各类商品和服务有不同的权数。调和平均数是总体各变量值倒数的算术平均数的倒数,比如,三种苹果的价格分别为2元、1.8元和1.5元,若各买1元钱,用调和平均数的定义可以得出买三种苹果的平均价格为1.74元。调和平均数也有简单调和平均数和加权调和平均数之分。几何平均数是n个观察值连乘积的n次方根,常用于计算平均速度和平均比率,也有简单平均和加权平均两种形式。众数是指总体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标志值,是一种位置平均数,往往可以代表现象的一般水平,如市场上某种商品大多数的成交价格,多数人的服装和鞋帽尺寸等,都是众数。中位数将总体各单位的标志值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中间位置的标志值就是中位数。由于中位数是位置平均数,不受极端值的影响,在总体标志值差异很大的情况下,中位数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比如,2008年各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中位数是位处第16位的上海市的105.8,不会受到青海省110.1和福建省104.6这两个极端数值的影响。
 
  标志变异指标是表明总体各个单位标志值的差异程度,即离散程度的指标,是评价平均指标代表性大小的依据。如果标志值的分布很散,则平均数的代表性就差。平均数反映的是各变量向中心值聚集的程度,而标志变异指标反映的是数据的分散程度。常用的标志变异指标有全距、平均差、标准差(均方差)、离散系数四种。
 
  显而易见,对于任何社会经济现象,只要有足够的观察数据,都可以计算总量、相对、平均和变异等四种统计结果。四种结果可以从不同角度解释社会经济现象的特点,可以综合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全貌。但在实际经济分析活动中,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人们往往倾向于或习惯于拿一些主要指标说事,而造成分析的偏差。
 
  ()先行指标、同步指标和滞后指标
 
  宏观经济波动是一种周期性的繁荣、衰退、萧条、复苏的循环变化过程,在这种变动中,不同经济指标的变动并不总是与总体波动步调一致。按统计指标变动轨迹与总体经济变动轨迹之间的关系划分,指标变动轨迹在相同时间上的波动与总体经济波动不一致,在时间轴上向前平移的指标称作先行指标(即从时间上看,这些指标总是比总体经济更早地发生转折,达到高峰或低谷);在时间轴上与经济波动轨迹基本一致的称作同步指标;在时间轴上向后平移的指标称作滞后指标(即从时间上看,这些指标总是比总体经济更晚一些地发生转折,达到高峰或低谷)
 
  在实际运用中,可以根据指标与总体经济状况变动轨迹的不同关系来判断总体经济走向。先行指标可以对将来的经济状况提供预测性的信息,主要用于判断短期经济总体的景气状况,因为其在宏观经济波动到达高峰或低谷前,先行出现高峰或低谷,因而可以利用它判断经济运行的可能走向,进行预警、监测,进而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例如,当先行指标连续几个月下降时,就有理由预测整个经济也可能出现下滑。这类先行指标主要有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额、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商品房销售额和货币供应量等等。同步指标反映国民经济正在发生的情况,反映了当前的经济形势,但并不预示将来的变动。同步指标主要包括GDP、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货运量和发电量等。滞后指标反映出的国民经济的转折点一般要比实际经济活动晚,用于确认经济周期波动的高峰或低谷是否已经过去。滞后指标主要有失业率、银行短期商业贷款利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等。
 
  在了解上述概念的基础上,就可以进一步判断指标变动对经济运行的意义以及与整体经济的关系。例如,当GDP增长较快时,意味着这段时间经济总量在迅速地扩大;当GDP增长放慢甚至出现绝对下降时,意味着这段时间经济总量增长放缓或出现萎缩,国民经济运行存在某些问题,政府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引导。当居民消费价格比较平稳,即上升或下降幅度不大时,意味着市场供求形势相对平稳,因而经济形势也比较平稳。当价格上升过快时,则意味着市场供求关系出现了严重的求大于供的失衡现象,表明通货膨胀,经济出现了过热的苗头。相反,如果价格出现持续下降,则说明整个社会的需求不足,出现通货紧缩,经济增长乏力,甚至有可能出现衰退。
 
  四、要了解统计指标的不足
 
  在这里有必要强调,任何一项统计指标,都是人们对社会经济现象定性认识基础上的定量认识,鉴于社会经济现象的复杂性、随机性和不确定性特点,统计指标所表现出的定量数据并不一定能够完整地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发展变化。正确的态度是相信而不迷信,大胆使用,勇于怀疑。要认识到,统计指标在衡量客观事物时都有其确定的使用范围,夸大其使用范围和过度强调它的作用,都是不妥当的。如GDP作为总量指标可以反映总的成果,但也存在局限性,比如无法反映所付出的代价;再比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这一指标一直备受关注,一些公众认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变动程度没有反映出他们感觉到的物价上涨幅度。这既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具体计算方法有关,也跟指标自身的特性有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度量一组代表性消费商品和服务价格水平随时间而变化的指标。商品或服务在指数构成中的权重来源于11万城市和农村住户家庭支出调查资料,根据城乡居民家庭各类商品或服务项目的支出占其消费总支出的比重确定,首先这一比重的确定只能是平均现象;而且根据国际通行准则,商品房价格的变动不包括在居民消费价格计算的范围内,这使得价格指数与一些居民个体的感觉不完全一致。除计算方法外,由于居民消费价格的自身特性,导致了几点缺陷。第一点是替代倾向的缺陷。各种商品包括同一类型商品的价格变动并不是同比例的,当某一商品价格提高时,消费者会寻找替代品,原有的相对固定的代表规格品可能代表性不强了,导致高估生活费用的可能。第二点是无法体现新产品的引进。随着各类新产品的上市,消费者有了更多选择,但由于上述原因,同样无法反映这种货币购买力的变动。第三点是无法衡量质量的变动,即无法反映产品质量的变动。例如,汽车的价格上升可能是因为汽车马力更大、行驶更安全,或操作更简便了,但相应的消费价格指数只能反映出价格水平上升了。
 
第三节 正确使用统计指标
 
  对统计指标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并不能保证可以正确使用统计指标。中国经济指标非常繁多,《中国统计年鉴》中发布的统计指标有两万多个。如何利用不同指标提供的信息对经济形势进行科学准确的判断,十分复杂。例如,在某一年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持续上升,表明经济发展趋势较好。但另一方面,价格指标却处在负增长区间,表明需求状况不理想,与经济增长速度产生一定的不协调。这就需要在分析相关问题时,在正确认识统计指标的基础上,掌握基本的分析方法,熟练使用各类统计数据,灵活利用统计指标进行分析判断和预测。具体来说,需要统筹考虑,做到“五个结合”。
 
  一、把握全局和抓住主要矛盾相结合
 
  国民经济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涉及到方方面面。每个经济指标都有其特定的含义,都反映的是经济运行的某个特定方面,都有其特定的用途。因此,要全面准确把握经济形势,就不能以偏盖全,单凭一两个经济指标进行判断,而应该对反映国民经济的主要指标进行较全面的分析,从尽可能多的侧面考察经济运行的情况,再从相互联系和综合的角度进行总体判断。比如,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国际收支平衡是国际上观察分析经济形势时必须关注的四大指标,毫无疑问也必须纳入观察的范围。同时,也要看库存变动、消费者信心指数、采购经理人指数(PMI)等微观指标,还要注意货币方面和财政方面的指标,以及金融市场的一些指标。灵活使用各类主要经济指标,可以大体上看出宏观经济运行的总体特征。
 
  但另一方面,在观察多个指标时,常常会出现指标变动不一致的情况。这时,需要作更进一步的细致分析,根据经济指标的变动方向和不同时期经济运行的不同特点,选择对当时经济有突出影响的、有把握的指标进行分析,力求把握重点,抓主要矛盾。比如,经济增长、物价与就业通常是同方向变化的,即经济增长加快,物价一般会上升,就业也会增加。但有时候又不完全是这样。比如2008年,如果仅仅看当时中国的物价水平会得出中国经济过热的结论。因为这一年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105.9,也就是说相对于2007年,物价水平上升了5.9%,是1997年以来最高的;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和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等基本上也都是十年来的最高点。通过认真分析就会发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虽然总体较高,但其实从4月份开始都是在逐月下降的,而且前半年指数较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受2007年后半年翘尾因素的影响。从经济发展速度看,2008年上半年,世界经济还未受到美国次贷危机的波及,各国经济仍旧保持较高的增速,物价水平直至20088月金融危机爆发前都持续走高,原油等均在20088月份达到历史高位。但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国际市场价格开始迅速下滑,各国经济增长受到了严重影响,2008年四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仅增长7.6%,属于经济发展较为困难的时期。
 
  二、总量分析和结构分析相结合
 
  判断社会经济现象,首先需要考察总量指标,分析总规模、总水平的变化情况。比如,如果把经济运行状况作为分析对象,首先需要对总体经济形势有一个基本判断,体现的是总量的概念。具体的指标首选国内(地区)生产总值,并通过价格指数、失业率、国际收支以及主要相关指标等进行佐证。比如2009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6%,连续7个季度下降;1-3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下降0.6%1-2月份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62万人,同比减少21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和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人数同比分别减少5万人和3万人,就业形势严峻;一季度,企业景气指数为105.6,比上年四季度回落1.4个点。从以上各个指标可以看出,2009年一季度经济处于比较困难的时期,就业、物价、景气指数等各个方面都处于较低水平,经济发展面临较大困难。
 
  但是仅分析总量是不够的,总量没有问题并不能说明结构没有问题;同样,总量有问题也并不必然意味着结构也有问题。所以,在进行总量分析的同时,也还需要进行结构分析。对经济增长的结构分析通常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各种社会需求的变动是否协调。重点是分析投资与消费的变动是否协调,进一步可以考察投资结构、消费结构以及进出口的结构是不是合理。二是社会生产是否协调。重点考察工业与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否协调,工业与农业的发展是否协调,进一步观察重工业、轻工业及细分行业的发展是否协调。三是各区域发展是否均衡,考察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是否存在明显差异。对物价、进出口等指标都可以进行类似的结构因素分析。在结构因素分析中,除了比较各自的增长速度外,常常采用拉动率或贡献率来考察,比如,国际金融危机给中国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2009年一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同比增速降到了6.6%,但上半年增速回升至7.5%,前三季度进一步回升到8.2%。这个经济企稳回升的过程是一个短期的经济波动,主要通过需求的贡献率来寻找经济中的增长点和问题。在GDP的三大需求中,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是70.6%54.2%49.2%,均高于2008年同期水平;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是57.5%96.3%99.7%,处于历史较高水平;而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是-28.1%-50.5%-48.9%,直接影响了国民经济的企稳回升,且影响程度越来越大。截止到20099月,中国的出口和进口增速降幅仍然较大,进出口总值累计同比下降20.9%,出口下降21.3%,进口下降20.4%,顺差1355亿美元,同比减少455亿美元,约占2008年同期顺差的四分之一。在总需求增速放缓的同时,总供给内部也出现了问题,同时分析生产的内部结构,可以发现经济长期增长的问题。例如,占国内生产总值最大份额的工业生产,其增速随着国民经济的回升也逐渐接近了2008年同期水平,2009年三季度同比增速已回升至12.4%,但由于在经济增长时期形成了较大的产能,金融危机中需求的下降导致很多行业产能过剩,三季度全部工业企业产能利用率为79.9%,仍未恢复到正常水平;而要实现国民经济长期的稳定增长,需要发现新的经济增长点,启动国内需求,减少重复建设和产能浪费。因此,这阶段仍是经济企稳回升的关键阶段,外需下滑的压力仍然很大,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
 
  三、纵向对比和横向对比相结合
 
  一个经济指标,其绝对量只是反映当期的规模,增长速度也只是反映当期的增长情况。孤立地看这样一个指标,很难说它是大还是小,是快还是慢。只有通过横向和纵向的对比,在一个坐标系中给一个经济指标数据确定一个位置,才能作出正确判断。
 
  纵向对比,就是将经济指标在不同时间或时期进行比较。其主要目的,是要观察经济指标的变动轨迹,判断目前处于这种变动的哪个阶段,帮助预测后期的变动趋势。纵向对比一般都要计算增长速度或变动幅度。常用的增长速度主要有三个,一个是与上年同期相比的增长速度,往往被称为同比增长速度。例如,当人们将20133月份的居民消费价格与20123月的居民消费价格相比较,便可得到20133月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了2.1%。另一个增长速度是与上一期(如上个月,上个季度)相比的增长速度,被称为环比增长速度。例如,当人们将20133月份的居民消费价格与2月份相比较,得到的便是环比下降0.9%。第三种增长速度叫做定基增长速度,即与固定基期的值相比的增长速度。例如,当人们将1978年以后各年的居民消费价格均与1978年的居民消费价格水平相比较,便可得到以1978年居民消费价格为基期的定基增长速度,比如1978年居民消费价格为1002012年相比于1978年的价格水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579.7%2012年居民消费价格相比1978年上涨了479.7%。三种增长速度都可用来反映指标的变化情况,但是,反映的方式和给出的结果却不同,在使用时要特别注意。用环比增长速度反映指标变化时,时效性强,比较灵敏,不足之处是对一些随着季节变化而波动的指标,将当期的数据直接与上期相比时,无法避免季节因素的干扰,使得用其反映的增长速度波动非常大,有时甚至连指标变动的方向都会发生变化。比如,由于春节影响,1月或者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会比较高,相应地,当月的环比增长速度会很高,而下一个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环比增长速度是与春节期间相比的,就可能是负的。所以,用环比增长速度分析判断经济形势,要在进行环比之前想办法先把经济指标变动中的季节性因素剔除掉,即进行季节调整后,再计算环比增长速度。对于数量指标来说,比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国内(地区)生产总值等有时还将其折算成年度增长率,这就是所谓剔除季节因素后的环比折年率(增长速度)。这样处理,既保留了环比增长速度的优点,又解决了由于季节因素数据不可比的问题,在考察短期经济波动时应用较多。但由于在折年率时,实际上假定了全年其余各月(或季度)都保持当月(或当季)的增长速度,所以,环比折年率(增长速度)的波动仍比较大,在使用时要特别注意。同比增长速度由于是与上年同一时期相比,可以克服季节因素的干扰,简单实用,应用很广,其弱点是反映出来的结果比较滞后。例如,拿20133月的数据与20123月的数据比,整整跨过了一年的时间。至于定基增长速度,直接使用时可以反映一个指标比固定对比基期的增长情况。在实际分析问题时,可以用来计算同比增长速度和环比增长速度。
 
  纵向对比分析时,通常要作两种比较,一是从历史上看当前的增长速度是高还是低,这既可以与历史平均速度相比,也可以与选定的某个时期类比,以帮助判断目前增长速度相对来说是适度、偏高还是偏低的。比如,国际金融危机对2008年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影响比较明显。2008年全社会投资名义增长25.9%,但如果剔除投资价格的影响,实际只增长15.6%,是2002年以来最低的增速。二是要看增长速度是如何变动的,即增速是在加快还是减慢,这可以看出指标变动的趋势。比如分析2009年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增长速度,一季度增长4.1%,二季度增长13.1%,比一季度加快7个百分点;三季度增长30.5%,比二季度进一步加快17.4个百分点。从投资增速的比较表明,当时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速度是很快的。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随着房地产市场销售的持续回暖,开发企业资金状况得到好转,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速度不断回升,经济信心逐渐增强。根据对国民经济主要指标的纵向对比分析,就可以帮助判断当前经济是热还是冷,是处于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还是下降阶段。从2009年的情况看,尽管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但经济增长总体上在加快,物价开始缓慢回升,企业效益明显好转,其他大多数经济指标都明显向好,这就表明,中国经济已经逐渐企稳向好。
 
  横向比较,就是将某经济指标与其他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将国内的指标与外国或国际的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前者的主要功能,一是考察指标之间是否协调、是否匹配,以检验数据的质量,当指标数据之间出现不协调、不匹配的情况时,要分析其原因。比如,在分析判断国内(地区)生产总值或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人们通常都要看用电量、货运量以及主要能源和资源消耗的变化情况,以此对整体经济和工业生产的发展速度进行验证。二是在确认数据质量无误的基础上,判断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如经济指标与资源环境指标的横向比较,可以分析经济发展是否处于资源与环境的可承载范围内。从经济指标与社会发展指标的比较可以看出,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是否协调。而国内经济运行与国外经济的横向比较,则是经济全球化的要求,分析比较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情况,对于判断中国经济形势及其走势是有用的也是必需的。比如,201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8%,而美国、欧元区、日本同比分别下降2.4%4.1%5.2%。横向比较可以发现,尽管2009年中国经济面临着非常严峻复杂的局面,但在中国政府出台的一揽子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计划的作用下,较快扭转了经济增速下滑的势头,率先实现了经济的回升向好,为世界经济复苏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而同一时期美欧日三大经济体深受金融危机影响,未能走出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国内生产总值均为负增长,表明世界经济复苏的进程具有不平衡性。
 
  四、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
 
  经济现象是质和量的统一。在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中必须处理好定性与定量的关系。
 
  定性分析是对有关定量关系的概括和提炼。一个孤立的量只能从经济的一个侧面说明大小、多少、高低,而不能揭示质的规律性。只有定性才能把经济事物各个侧面的量的关系统一起来。社会经济关系极其庞杂,没有定性判断的大量数据,会使人们在观察经济形势时无所适从。比如,全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50%作为经济强弱的分界点:即当指数高于50%时,被解释为经济扩张的信号;当指数低于50%,尤其是非常接近40%时,则有经济萧条的忧虑。它是先行指标中一项非常重要的附属指标。2008年发生世界金融危机后,PMI的变动较好地反映了经济发展的趋势。201210月以来,PMI连续6个月位于50%以上,可以理解为经济企稳回升的信号,但同时中间也有波动,说明企稳的基础并不巩固。所以,经济形势分析最终既需要拿出定量的分析,也需要拿出定性意见来,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定性分析需要以定量分析作为基础。要充分利用统计指标,尤其要做好定量分析。利用经济指标所做的经济形势分析,通常都是从定量分析入手的。一般来说,在简单类比的基础上,将统计指标的数量特征用文字化的材料表现出来的描述性分析,是最常用、也最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形式。但由于经济现象纷繁复杂,统计指标众多,简单的描述性分析难以准确清晰地反映经济运行的特征和经济关系,为了把错综复杂的数量关系理清楚,在对经济形势的定量分析中,常常需要借助于数量模型方法。比如,如果给出宏观调控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有时滞性的判断,这只是给出了定性的结论,时滞有多长,影响多大,则需要采用严格的数量方法进行验证和考察。由于分析文章需要考虑可读性,也受到篇幅限制,一般不会把数量模型分析的内容都列出来。但对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越来越多地依赖于数量模型的分析结果。经济形势分析常采用的数量模型方法主要包括:时间序列方法、计量经济模型分析法、投入产出分析法、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分析法、专家分析法、监测预警模型法等。
 
  五、短期分析与长期分析相结合
 
  影响经济形势演变的,既有短期因素,也有长期因素,在进行经济形势分析时短期分析和长期分析都不可或缺。
 
  短期分析可以及时把握经济运行的动态和细节,能够及时把握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有助于及时捕捉苗头性现象,是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但是短期分析本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有时也会有“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比如,中国经济从2011年一季度到2012年三季度连续七个季度增速回落,外需乏力和内需不足双重叠加,“三驾马车”同时减速,但在长达接近两年的回落过程中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失业、收入增速下降等社会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进行必要的长期分析。
 
  长期分析能够揭示经济现象下内在的运行规律,有助于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帮助我们理解一些短期问题出现的原因。做好长期分析,并实现短期分析与长期分析的有机结合,要注重把握好两个特征。一是深刻把握经济运行的阶段性特征。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经济运行特点是不一样的,要正确认识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从而对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有客观的理解。以上面这个问题为例,从短期因素看,经济增速连续回落有为战胜金融危机出台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逐渐退出以及世界经济复苏缓慢的原因,但从更长期分析就会发现,随着资源要素制约的增强和劳动力优势的弱化,当前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出现下降,经济增速的回落有其必然性,是符合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特征的。因此,在宏观调控上必须把握这一阶段性特征,重视潜在增长率的变化,采取适当措施应对。如果离开了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就很难对经济运行情况有深刻的理解。二是深刻把握经济运行的周期性特征。经济运行往往表现为周期性的循环变化,经历由繁荣、衰退、萧条到复苏的过程。同样的经济指标变化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性质,而经济运行处于周期的上升期还是下降期,既是判断经济形势的重要因素,也是把握宏观调控力度和节奏的重要依据。以对通胀形势的判断为例,2009年下半年,中国经济明显回升,尽管价格水平大多处在下降区间,但从动态看,下降幅度不断收缩,11月开始转降为升,尽管2009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下降0.7%,离通货膨胀很远,但如果考虑经济正进入上升通道这样的周期性,则需要对通货膨胀前景给予足够的警惕。
 
  正确解读统计指标,准确把握经济运行的走势,是每一个统计数据使用者孜孜以求的目标。以上是本书从统计专业人员的角度给大家提出的一些建议,希望能够为大家正确解读经济指标,更好地发现经济现象的规律提供一些思路和帮助。
 
  (本文作者现任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巡视员)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分享到:
相关文章
  • 2023-05-21国民经济核算
  • 2023-05-21统计推断
  • 2022-09-11统计人的底色——诚信
  • 2022-03-08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总收入的关系?
  • 2022-03-08季度与年度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主要区别?
  • 版权所有(c) 云浮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未经许可 不得擅自复制、镜象   网站地图
    主办单位: 云浮市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 云浮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云浮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   
    维护:云浮市统计局    联系电话:0766-8988275   单位地址:云浮市政府大院北楼二楼   邮箱:yfstjj@163.com   
    ICP备案: 粤ICP备09015554号-1    网站标识码: 4453000050    公安备案: 粤公网安备 44530202000010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