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云浮市司法局"网站 是否继续?
云浮市2016年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78.28亿元,同比增长(下同)7.9%。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80.77亿元,增长8.6%。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591.51亿元,增长0.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5.22亿元,增长13.3%。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7.42亿元,增长0.3%。
——外贸进出口总额127.72亿美元,增长7.3%,其中出口总额97.77亿元,增长15.2%。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1.4%。
——12月末,中外资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026.53亿元,比年初增长12.1%;贷款余额651.33亿元,比年初增长8.9%。
一、2016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全市上下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生态立市、产业兴市、特色美市、改革活市、依法治市,突出抓好“招商、建城、改革”,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各项工作,全面建设现代生态城市,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社会事业发展和民生建设取得新成绩,“十三五”开局平稳。
(一)经济运行稳中有进,部分指标积极向好。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78.28亿元,增长7.9%;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7.42亿元,增长0.3%(可比口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591.51亿元,增长0.2%。社会消费持续快速增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5.22亿元,增长13.3%。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为1.4%,控制在年度目标内。对外经济增长较快,实现进出口总额127.72亿元,增长7.3%,其中出口97.77亿元,增长15.2%;实际利用外资0.43亿美元,下降21.9%。省、市重点项目均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其中我市统计的40个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19.92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115.42%;83个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08.21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107.84%。
(二)三次产业同步增长,服务业发展加快。三次产业比例由2015年的20.9:42.6:36.5调整为21.0:41.8:37.2,第三产业比重提高1.2个百分点。农业稳步发展。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63.23亿元,增长3.8%。预计粮食、蔬菜、肉类、水果、水产品总产量分别达70、53、29、80、10.77万吨。我市被农业部命名为第一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创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5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32个。农业产业化组织发展到2513个,带动农户27.8万多户。新增省名牌产品(农业类)3个,新增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产品18个,温氏畜禽、罗定稻米、郁南无核黄皮等特色农业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得到显著提升。新增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2个、示范点5个。工业经济基本平稳。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80.77亿元,增长8.6%。全市民营企业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90.48亿元,增长11.2%;先进制造业实现增加值54亿元,增长10%;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21亿元,增长7.5%。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培育有新成效,市健康医药产业园、罗定中药提取产业基地进展顺利,新金山、一力、德澳等生物医药项目加快推进;飞驰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投产,预计2017年产值达到15亿元,国鸿氢能公司电堆及系统集成产值达15亿元;规划建设新兴县国际现代农牧装备产业项目。服务业发展加速。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289.43亿元,增长9.4%。云计算及信息服务业加快培育,云计算数据中心项目一期工程动工建设,“云浮电商谷”、智慧云浮上线营运,云浮中唐服务外包有限公司一期项目1000多个坐席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市场消费畅旺,汽车、家居建材、金银珠宝、服装、数码、家电等热点商品全面热销。全年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228.78万平方米,增长26.5%。12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达1026.53亿元和651.33亿元,分别比年初增长12.1%和8.9%。预计旅游总收入完成233.29亿元,增长8.7%;邮政和快递累计完成业务收入4.06亿元,增长34%。
(三)“三大抓手”显成效,发展条件进一步优化。交通建设方面。全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79.36亿元,增长7.42%,其中高速公路建设完成投资51.61亿元,一般公路建设完成投资20.11亿元,水路和站场建设完成投资7.64亿元。江罗高速、阳罗高速建成通车;汕湛高速清云段、汕湛高速云湛段扎实推进;罗信高速(云浮段)动工建设;德庆至罗定高速公路着手开展前期工作。升级改造了一批省道和县乡农村公路。罗岑铁路完成股权回购,正努力推动重启建设。切实推动罗定机场升级改造为运输机场,积极谋划湛江-梅州客运专线、珠三角枢纽机场等项目。园区建设方面。全市重点产业园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83.59亿元,增长12.5%;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0.04亿元,增长12.18%,占全市比重为32.06%;实现税收13.47亿元,增长21.81%。全市产业园区累计入园项目408个,投资总额750.27亿元,其中建成投产项目273个,累计完成投资368.99亿元。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03.01亿元,其中本年度新增投入21.94亿元。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围绕“四新一特”和园区主导产业方向,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将产业园区打造成为承接产业转移项目的主阵地,全年共承接珠三角转移项目50个,计划总投资100亿元。中心城区扩容提质方面。云浮新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0.51亿元,增长16.7%;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9亿元,增长11.2%。新区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配套逐步完善,建成道路达63公里,交通设施等级和通车能力显著提升。华立学院已完成第三期招生,光明学校动工建设,市人民医院西江新城综合门诊部投入使用,220千伏变电站正式投入运行。市直部门、云安区、新区“三合一”综合行政服务中心建成并顺利运作。云城老城提质改造同步开展。持续推进一批“三旧”改造重点项目建设,东方路、育才路等城区道路抓紧贯通改造。印发《云城田心片区综合改造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启动田心片区改造工程,新城快线南延段动工建设。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各项工作紧张有序推进。
(四)改革创新有新进展,发展活力进一步激发。政府职能加快转变。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不断深化,在全市共调整压减行政审批事项2039项、精简率达51.65%的基础上,清理规范市政府部门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103项,保留125项。推广行政审批标准化和“一门式、一网式”政府服务模式,形成市、县两级保留的1735个大项、3221个子项的行政许可事项标准。整合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成立云浮市公共资源交易工作委员会,印发《云浮市整合建立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实施方案》,市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机构已完成整合。继续深化落实各项宽进商改措施。推进“三证合一”、“五证合一”改革,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13315户,增长7.65%;实有市场主体84530户,增长8.78%。创新投融资机制。成功组建“四平台五基金”,4个金融平台和5个专项风险补偿基金总投入达2.75亿元,已经全部注资到位并正式投入运营。广东通力定造股份有限公司和广东惠云汰业股份有限公司两家企业分别在“新三板”挂牌上市。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郁南县整县生活污水处理、云浮云计算数据中心项目一期工程等PPP项目启动。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我市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第一轮试验项目“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得到推广应用并延伸发展,第二轮试验项目“创新政府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机制试验”获得农业部批准。持续开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设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统,推进行政许可与行政处罚信息“双公示”。科技创新有新进步。出台《中共云浮市委 云浮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实施意见》及相关的10个配套文件,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初步成形。全市全年专利申请1500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210件;预计专利授权630件;新增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家、市级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家,院士工作站1个,科技特派员工作站1个。
(五)生态建设力度加大,环境进一步美化。全市空气质量保持二级标准以上,市区空气优良率为92.2%;PM10浓度为51微克/立方米,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6%。西江云浮段水质保持在Ⅱ类以上,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源、西江交界断面水质达标率保持在100%,南山河、南江河等主要河流水质保持良好,全市未发生环境污染事故。节能减排扎实推进。累计整治和淘汰锅炉26个;全市7家水泥、硫化工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全年淘汰车辆6999辆,其中“黄标车”4978辆。继续抓好南粤水更清行动年度计划实施,推进市区应急备用水源建设,完成金银河水库、大河水库等水源地保护建设。开展新兴江环境综合整治,清理整治养殖场及违法违规凉果、小型造纸、砖厂等企业600多家。落实节能目标责任,突出抓好高耗能行业和重点用能企业的节能监管,全市单位GDP能耗完成省下达任务。生态建设持续推进。郁南、罗定、新兴3个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区建设有序推进,农村环境进一步美化。郁南县被住建部确定为“全国农村生活污水全面治理示范县”。全市农村生活垃圾清运率达98%。推进中小河流治理,列入全国专项规划的23宗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已全部动工建设,其中13宗基本完成建设任务;列入2016年度省山区五市中小河流治理的42宗项目已基本完成建设任务。
(六)民生福祉持续改善,社会事业不断进步。实施新时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一年来,全市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0733.76万元,组织实施到户项目3752个,到村项目696个。完成了省下达的3.9万贫困人口的脱贫任务,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良好开局。就业和居民收入稳中有进。预计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49%,圆满完成就业工作目标。实施全民技能提升储备计划和“百千万”精准技能扶贫工程,全市共组织技能培训2.1万人。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保障水平稳步提升。全市职工五险种参保总人次达123.50万人次,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16.35万人和252.66万人。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提高至每人每月110元,城乡居民医保筹资标准提高至每人每年540元,已实现265家省内外定点医疗机构异地就医即时结算,全市社保卡累计持卡人数达264万人。新开工棚户区改造2412套,基本建成棚户区改造和公租房共2613套,圆满完成省下达的年度任务。社会事业稳步发展。全市教育创强累计投入22.04亿元,省政府授予我市“广东省教育强市”称号。五个县(市、区)均成为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同步协调发展,学前教育毛入园率95.67%,初中三年保留率97.49%,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2.16%,均达到预期目标。与广东药科大学共建广东药科大学云浮校区各项工作已全面启动,建成后将成为我市第一所本科院校。出台《中共云浮市委 云浮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卫生强市的实施意见》,启动卫生强市建设。扎实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得到加强。稳妥有序实施全面两孩政策。成功举办第五届市运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禁毒、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形势较好,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与此同时,我市依然面临诸多制约和挑战。经济总量小,经济下行压力大,发展不足仍然是我市面临的主要问题。产业转型任重道远。传统优势产业不同程度回落,产能效益下滑;新兴产业未形成规模化,经济增长动力转换尚需时日。投资后劲相对不足。社会投资意愿不强,招商引资困难,高质量、带动性强的大项目少。实体经济经营困难。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涨,资金、土地、人才等要素制约明显,科技创新能力亟待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民生保障水平等与公众期望还存在不少差距。这些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在以后的工作中采取更有效措施积极解决。
二、2017年工作建议
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做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意义重大。我们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抓牢发展第一要务,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促进全市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把经济工作重心转到供给侧,从生产端入手,促进过剩产能有效化解,促进企业优化重组,降低企业成本,构建新产业体系,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一要加快推进“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重点任务。全面完成国家及省下达的年度淘汰落后产能任务,推动特困企业转型升级。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适时调整商品房供应结构,继续加大力度去房地产库存。对各类金融业务实施全方位监管,推动金融去杠杆,防范化解地方金融风险。实施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企业人工成本、企业税负成本、社会保险费、企业财务成本、电力等生产要素成本和企业物流成本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持续实施35项补短板工程,完善全市信息、城市地下管网、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二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坚持增量提升与存量优化并举、培育新兴产业与提升传统产业并重,加快形成新供给,不断提高产业竞争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努力提高农业组织化、产业化、集约化、标准化水平,抓住农产品质量安全这一关键环节,不断提高优质特色农产品供给能力。推进工业提质增效。加快培育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健康医药产业,推进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现代农牧装备制造产业项目、新金山、德澳药业等项目建设,壮大产业规模。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以扩产增效、设备更新、智能化改造为重点,组织引导企业开展新一轮技术改造,并争取省级技术改造资金支持,推动石材、水泥、不锈钢、硫化工、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主动适应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企业效益。壮大现代服务业规模。发展云计算及信息服务业。加快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园(云谷)数据中心项目建设,建设电商区域性总部基地、大数据处理产业基地、信息服务及外包产业基地和数字媒资产业基地。发展健康养生旅游业。依托日益完善的交通网络,以及禅宗六祖文化、南江文化、石艺文化等三大特色文化品牌,充分发挥农业资源和生态资源优势,推动文化、生态、养生与旅游融合发展。加快发展金融业。大力引进银行、证券、保险机构等金融机构进驻云浮,引导民营经济参与金融服务。积极发展现代物流、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居民和家庭、健康、体育、文化、教育培训、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品质化转变。三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集中资源和力量,加大科研投入,逐步提高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鼓励大型企业建设工程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企业。依托云浮市金融·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中心、云浮创新设计中心等创新服务平台,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全过程创新服务。深化产学研合作。大力实施产学研合作促进工程,引导企业与科研院所共同组建产学研创新联盟,对行业关键技术进行研发和攻关。充分发挥“四平台五基金”的引导和支持作用,缓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加快集聚创新创业人才,大力培养引进高层次人才。
(二)多措并举扩大有效投资。充分发挥投资对稳增长、调结构、补短板的关键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重点领域建设。一方面,要狠抓项目建设。安排116项市重点项目,年度计划投资195.82亿元。进一步创新项目管理方式。按照落实责任分工、项目督查、台账管理、项目点评、项目约谈等“五个到位”要求,抓好项目全过程管理。加强土地、资金等要素保障。优先安排重点项目用地,优先支持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以及新兴产业用地,严控产能严重过剩行业项目、低水平项目用地。加强对上沟通,全力争取国家、省新增用地指标支持。稳步推进PPP合作模式,推出一批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项目,进一步激活民间投资。组织开展银企对接,做好项目推介。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的各类专项补助资金、政策性贷款、专项建设基金等资金,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发行债券。另一方面,要加强招商引资。省财政在2017-2020年将统筹安排210亿元用于鼓励有技术含量的珠三角地区企业优先在省内梯度转移,推动珠三角与粤东西北产业共建。我们要抓住机遇,加强对接,瞄准珠三角地区的优质产业项目,制定招商引资任务目标,力争在引进项目的质量和数量上有大突破。加强对招商引资签约项目的跟踪服务,提高签约项目的履约率和落地率。
(三)进一步促进消费。发挥消费引领作用,继续培育和扩大新的消费增长点,加快培育形成经济发展新动力。一要进一步拓展内销市场。加强重点商品的促销,组织引导企业举办各类餐饮美食节、旅游文化节、汽车房产文化节、农产品采摘节等系列消费促进活动。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支持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和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大力推动本土企业通过网络渠道向外扩张;积极推动“广货网上行”;继续推动“淘宝·特色中国·广东云浮馆”和“京东·中国特产·云浮馆”项目建设;以农村电商为突破口,争创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和示范园区。二要提升传统零售业。加快建设并完善商业广场、城市综合体等高档次的现代商业设施,发展连锁超市、便利店,打造城市消费新商圈。加快发展快递综合业务。培育本土特色“公司+联社+合作社+基地+农户+快递”模式的电商快递平台,推动快递行业发展模式多样化,推进“互联网+邮政”、“快递+”在各领域深度融合,实现农村地区镇镇有网点、村村通快递。继续培育发展限额以上商贸流通企业。三要营造放心消费环境。加强市场监管,严惩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加强企业诚信建设,监督和引导各类市场经营主体守法诚信经营。加强市场价格行为监管,加大对生活必需品、教育、医疗、交通、旅游等民生领域检查力度。
(四)牢牢扭住“三大抓手”。坚定不移抓紧抓牢“三大抓手”,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一要抓好交通设施建设。2017年计划投资65.60亿元,其中,高速公路建设投资25.71亿元,一般公路建设投资34.91亿元,水路和站场建设投资4.98亿元。推进汕湛高速清远清新至云浮新兴段、汕湛高速云浮至湛江段及支线工程、高明至恩平高速公路(云浮段)、怀阳高速怀集至郁南段、罗定至信宜高速(云浮段)等高速公路建设,继续实施西江(界首至肇庆)航道扩能升级工程。做好西江大桥前期工作。规划建设江罗高速南盛出口至城区的南部干线。推进国省道及农村公路改造。加快罗定机场升级改造为运输机场,积极推动珠三角枢纽机场选址和湛江-梅州客运专线前期工作,加快罗岑铁路重启建设。二要抓好园区扩能增效。全面提升园区承载力。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园区集约节约用地和环境保护。积极提升园区服务。推广“一站式”等服务模式,简化审批程序,提高服务效率。加快建设“云谷”、市健康医药产业园、罗定市中药提取产业基地、罗定海尔云浮(罗定)创业园、云安绿色日用化工基地等产业平台。继续深化与佛山市对口帮扶合作,抓好核心园区与各集聚地园区的产业引进,联合开展招商引资,推动珠三角地区的优势产业和先进产业链延伸到我市,力争2017年引进70个共建项目落户我市。三要抓好中心城区扩容提质。坚定不移地按照把云浮新区建设成为未来云浮中心城区的定位,集中力量加快西江新城建设,按照打造“三个城”(生态绿城、产业名城、现代新城)的建设目标,加快东部快线、西部快线、新城快线南延段建设,进一步畅通新区对外联接;加快发展云计算大数据、服务外包等产业,构建新区产业体系;加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完善教育、医疗、商贸等城市配套,增强新区吸引力。有序推进云城旧城提质改造。继续推进一批“三旧”改造项目建设,推进城市道路贯通和升级改造。加快田心片区“一路一河两园两线”工程。抓好城区园林绿化增绿提质工程,稳步推进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
(五)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抓住重点领域,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着力点,努力打造良好的营商软环境。一要继续深化改革。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巩固政府部门权责清单制度,推行行政审批标准化,继续推广“一门式、一网式”政府服务模式。继续完善企业投资“三单”(负面清单、审批清单、监管清单)模式,进一步深化企业投资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工商登记标准化改革。全面推开电子营业执照,深入推进“五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成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和“信用云浮网”改造升级。加快构建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加快县(市、区)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打造“一网式”网上交易平台。推进政府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机制创新试点建设。推进农村“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做好农村“两权”确权颁证和产权流转平台搭建工作。推进价格改革。二要扩大外贸出口。继续实施促进外贸回稳向好政策,着力为出口支柱产业及骨干外贸企业做好服务。组织企业抱团参加国内外大型展会,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依托云浮新港公共型保税仓,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和服务贸易发展。推动不锈钢、电子、石材等传统行业转型升级,提升出口产品质量,形成新供给,提高外贸企业核心竞争力。持续推进“无水港”建设,进一步促进外贸便利化。三要深化区域合作。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打造大珠三角经济区的战略机遇,重点从产业共建、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对接等方面加快融珠发展。建设广佛肇清云韶经济圈,推进《广佛肇清云韶经济圈2017年重点工作计划》实施。加快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合作试验区广东园云浮分园建设。深入推进《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实施。加大与梧州市的区域合作力度。
(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进一步保持和提升云浮的生态优势。一要狠抓污染综合防治。全面推进三大行动计划。继续抓好水污染防治行动和南粤水更清行动年度计划实施,重点推进市区应急备用水源建设工程、镇级以上饮用水源地保护工程、黑臭水体治理、污水处理设施和垃圾治理工程建设,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7.8%。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决战行动,重点推进粉尘综合防治、锅炉污染治理、陶瓷行业治理、VOCS治理等重点大气污染治理工程,2017年底前完成全部“黄标车”淘汰任务。部署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以受污染的集中连片耕地和重污染行业工业场地为重点,开展治理和修复试点工作。加强环保准入制度建设,严格实行环境信息公开、环境影响评价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以新一轮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为突破口,着力推进以农村饮用水源保护、生活污水处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为重点的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工作。二要强化节能降耗。加强节能目标管理,实施重点节能工程和循环化改造项目,推进高能耗行业节能技改和电机能效提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我市省级循环化改造试点园区循环化改造,全面开展企业“十三五”绿色清洁生产审核。确保完成省下达的节能、节水、二氧化碳及污染物减排目标任务。三要推进绿化美化行动。继续深入推进以森林碳汇林造林、森林进城围城、乡村绿化美化和生态景观林带建设为重点的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改善城乡生态面貌。
(七)切实做好民生工作。坚持民生优先,加大民生投入,办好民生实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一要深入推进扶贫攻坚。加快建立贫困人口持续增收长效机制,全面实施脱贫攻坚“八项工程”,确保各项政策措施和项目落地见效。建设覆盖农村低收入群体的大数据库,推动脱贫攻坚取得重大进展,确保完成年度4.25万相对贫困人口脱贫任务。二要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继续创新和完善就业创业机制,抓好技能培训与转移就业工作,2017年我市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继续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加强社保扩面征缴工作,推进企业全员足额参保。稳步提高社保待遇水平。继续扩大异地就医即时结算范围,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强化社会保障兜底帮扶,逐步提高底线民生保障水平。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确保完成省下达的住房保障工作任务。三要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推进卫生强市建设,加强县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建设,加快建立完善分级诊疗制度,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救治救助工作。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全力推进广东药科大学云浮校区建设,争取校区首期建设完成封顶。推进广东省教育现代化先进市建设。抓好中小学教育质量提升工程,深化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推进质量强市建设。抓好文化惠民,推动全民健身。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预防和妥善处理各类极端事件和突发事件,建设平安云浮。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消防安全管理,坚决杜绝各类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等违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