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云浮市农业农村局"网站 是否继续?
云安“四驾齐驱”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云浮日报讯 (通讯员 罗燕英) 阳春三月,正是春耕春播的关键期。为切实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云安区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部署,把春耕生产工作作为当前各项工作的重点来抓,精心组织,强化措施,“四驾齐驱”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守好群众的“米袋子”。
“唤醒”586亩“沉睡”的撂荒地
在镇安镇河东村南药种植基地,笔者看到,几台挖土机、推土机等大型机械正在平整土地、深松耕、起垄等,工作人员正在挖坑准备种植广藿香和陈皮柑,整个基地呈现出一派繁忙的景象。
在都杨镇石巷村已弃耕多年的田块上,撂荒地治理正在火热进行中,翻耕机隆隆作响在田间来回穿梭作业,奏响了春耕生产乐曲。在大型机械的助力下,原本杂草丛生的撂荒地变成了可耕种的田地(如图)。
“这片田平坦,土壤、阳光、气候、水源都很好,这么好的良田丢荒觉得很可惜。所以我们经过调研把这些撂荒地复耕,今年复耕200多亩,加上去年复耕的300多亩共500多亩全部种植水稻。”云浮市云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严文生说。
今年,云安全域推进撂荒地整治工作,积极引导农户将撂荒地依法合规流转给家庭农场、种植大户、专业种植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以帮助撂荒地农户增加流转收入,有效解决土地撂荒难题。据统计,截至目前,该区共复耕复种撂荒地586亩。
建设5000亩高标农田
笔者在白石镇云磴村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看到,机耕路硬底化建设正在进行中。云磴村的高标农田项目包括约5.5公里的机耕路、10公里的排水渠和给900亩水田增施有机肥。
据介绍,由于云磴村基础设施薄弱、灌溉不便等问题严重制约着粮食稳产高产和现代农业发展。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021年该村近1000亩土地纳入高标农田整治项目中,通过增施有机肥、建设排灌沟渠、完善农村机耕道网络等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和农田基础设施条件,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
“以前路不好,走路都难,稻谷等农作物都是人力运送,很辛苦。现在机耕路硬底化了,开车、拉斗车都很方便。”云磴村村民陈姨开心地说。
经过高标农田建设,云磴村的田野上道路、沟渠纵横交错,“田网、水网、路网”等农业基础设施呈体系化分布,彻底解决了过去排灌沟渠不通畅,农田汛期涝、平时旱,田间道路通行难的问题,形成了功能齐全、管护到位,便于机械化作业和规模经营的高标准农田,改善了耕作条件,提升了耕地质量,也提高了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
据了解,2021年度,云安区规划在白石镇东圳、西圳、云磴、民福等4个村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项目规划建设规模5000亩,项目建成后将改善灌溉面积5000亩,改善除涝面积5000亩,扩大良种种植面积5000亩,通过种植优质粮,项目区年增产粮食200吨。
科技赋能提高效能
在白石镇的田间地头,村民“身披暖阳”抢抓农时开展春耕备耕工作,他们有的插秧、有的喷农药、有的翻耕作业……一幅幅“春耕备耕图”展现在田间地头。村民李姨种植的花生已长出了茂盛的叶子,像给农田披上了绿色的新衣。她告诉笔者,她今年种植的花生采取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这种新技术可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提高播种率,抑制杂草,减少虫害。
据介绍,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主要是用来提高地温,保障湿度,对花生长好苗起一定的作用,能够使花生坐果率高,提高产量,每亩可增产约60公斤。
有机种植绿色环保
在六都镇上六村的“稻稻肥”轮作试点项目现场,紫云英铺满了田野,长势良好,翻耕机正在翻耕作业,把紫云英用泥土覆盖作为绿肥还田,改良土壤。
“去年冬季田里就播种了紫云英,现在对田块进行翻耕,紫云英用泥土覆盖后腐烂发酵,两个星期左右能够分解出丰富的营养物质,转化为有机肥,我们种水稻就不用施那么多肥料了。”村民严姨高兴地说。
据了解,云安区在去年晚稻收割后利用冬春闲置农田,播种易管理、适应性强、可作有机肥的油菜、紫云英共3220亩,今年早稻种植前将油菜、紫云英还田用作绿肥,这种轮作模式,有利于改善土质,保护和提高耕地能力,提高粮食产量,促进粮食可持续发展。
据统计,3220亩绿肥可减少施用化肥约29吨,可使水稻增产约112吨,新增经济效益约74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