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云浮市农业农村局"网站 是否继续?
云浮日报记者 梁湛华
在罗定市罗平镇,有一个叫长岗坡的地方,那里连绵沃野,青山环绕,一条渡槽横空飞架,绵延十里,蔚为壮观。站在渡槽上,可以看到滔滔流水在阳光的照耀下冉冉生辉,永不停歇地奔流向远方。这就是有着“人工天河”之称的长岗坡渡槽。从过去的十年九旱,到今天的水汇金银湖、稻米满仓香飘万里,长岗坡渡槽见证了罗定人民美好家园的蝶变。
“山上不长草,黄泥往下倒。若要保老命,举家往外逃。”这是一首描写罗定“十年九旱”的民谣,新中国成立前在罗定地区流传甚广。罗定地处云开大山和云雾大山之间,拥有广东最大的盆地。虽然境内有多条河流,但由于自然水源分布不均,河流高低落差大,水利设施缺乏,旱涝灾害不断。旱灾和洪涝如同恶魔徘徊在罗定大地,成为罗定人不堪回首的痛苦回忆。为了谋生,不少罗定人成群结队外出,出远门行商、行伍、行医,这就是当时人们常说的“走三行”。
新中国成立后,当时的罗定县委发动群众兴修水利,以“引蓄结合,长藤结瓜”的方式,解决了罗定县大部分农田用水问题,但是中部干旱缺水仍十分严重。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修建一座能满足农业灌溉的水利设施。罗定县委经过多次调研并听取多方意见后,提出了建设长岗坡渡槽的设想。
1976年11月,长岗坡渡槽动工兴建,一开工就面临巨大的困难。资金匮乏,是横亘在建设者面前的一座大山。建设长岗坡渡槽预算超过2000万元,比当时的罗定县两年的财政收入总和还要多。为了节省开支,建设者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没有道路自己修、没有工具自己造、没有水泥自己做、没有炸药自己制……为建设渡槽,建设者们无私奉献,流血流汗,有的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1979年10月31日,花鹿坑山塘土坝出现塌方事故,6个年轻的生命永远离开了。困难和牺牲都吓不倒坚强勇敢的罗定人,他们前赴后继,攻坚克难,为建设渡槽奋斗着。1981年2月,历时4年零2个月,1500多个日日夜夜,4万多名建设者用自己的鲜血与汗水,用自己的智慧与力量,建成了这条全长5200米的“人工天河”。
近期出版的《中国长岗坡》一书记录了通水时人们的欢乐场景:“村中所有的人一概脱光了鞋,卷起裤腿,一溜赤足悬吊,排坐在槽沿上,祖祖辈辈走不完的干旱路,今天就要到此终结,他们首先要用脚接受水的洗礼,有的顽童还说要痛痛快快洗个澡。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被人搀扶着也来到现场,有人说你眼睛看不见,来做什么?他说我来听水,于是把耳朵紧贴着槽壁凝神谛听。正是他,最先报告了水的讯息,连声说水来了、水来了!果然,从不远处的上游,传来了另一个村人的欢呼声,紧接着,渠水就哗啦啦涌到了跟前。”短短几句话,当时人们欣喜若狂的场景跃然纸上。
自1981年通水以来,长岗坡渡槽每年把近4亿立方米的河水横空输送到金银河水库,灌溉8万多亩农田,保障了罗定城区以及乡镇50多万人口的生产生活用水,旱涝灾害频繁成为了历史。生产生活用水得到保障后,罗定开始强化森林资源的培育、保护和管理,水土得到保持,过去的荒山变成绿水青山。罗定的林业走出了生态林与经济林紧密结合的特色之路。经济林基地包括肉桂、竹、松香、油茶等,成为广东省内闻名的林业特色产业,肉桂、蒸笼等还成为国家地理保护标志产品。
罗定的稻米种植业也迅速发展起来,先后5次摘取“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亚灿米”、“聚龙米”、“青州米”等优质大米品牌声名远播,罗定成为名副其实的“广东粮仓”。从2012年以来,罗定每年都举办盛大的稻米节,至今已成功举办6届。罗定稻米已成为罗定的一张响亮的名片。“没有过去几十年坚持不懈的兴修水利根治旱患,没有长岗坡渡槽工程的建设,哪有今天的罗定稻米香飘四方?”罗定市一位干部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
2016年2月,国家林业局批复,同意罗定金银河水库湿地开展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工作,金银湖湿地公园成为全省15个国家湿地公园之一。金银湖湿地公园以金银河水库为核心区,拥有云桂山观湖、金银湖云海等美景,已成为罗定知名的观光休闲景点。罗定市还依托长岗坡渡槽建设党员教育基地,并在渡槽下的双莲村开展新农村建设,打造特色乡村旅游线路。从金银湖湿地公园到长岗坡党员教育基地,罗定市将传承红色基因的教育基地与市民休闲旅游观光的胜地融为一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得到了充分体现。
罗定优良的生态、优美的环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商来罗定投资创业。1995年,雅达电子有限公司落户罗定,20多年来规模不断发展壮大,生产线越来越先进,产品越来越丰富,带动了罗定社会经济发展。继雅达电子落户后,中顺洁柔、一力制药、微容电子、华耀科技、铨欣集团等大批知名企业纷纷到罗定安家落户,罗定产业转移工业园已初步形成高新电子、日用化工、机械装备、生物制药四大产业集群,工业经济快速发展。
时光荏苒,三十多年过去了,长岗坡渡槽的河水依旧奔流不息,哺育着罗定大地。而它脚下的罗定大地,已换了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