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云浮市农业农村局"网站 是否继续?
云浮日报记者 何玮珊 通讯员 苏莲娇
环山竹林随风喧嚣,明净山泉村边绕缭。8月,记者再次踏进新兴县簕竹镇非雷村,迎面扑来的微风新鲜清凉,村中各处新面貌让人眼前一亮。然而,在2009年以前非雷村还是有名的贫困村,村中条件落后。十年沉淀,久久为功,这条原本基础较为薄弱的村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从省定贫困村到宜居示范村的蝶变。
干群同心筑起新景观
绕着非雷村新环村道走一圈,记者发现山脚水潭改造成了亲水平台、溪水暗流变景观“三尺池”、原本的瓦房墙体刷白添上山水秀景图、各条原本泥泞的村道实现了硬底化,如今走在非雷村可谓处处皆景,但让人印象深刻的就必数那“连心桥”和“三尺池”。
“水对村和非雷村两个自然村隔溪相望,以前外出耕作需要绕一个大圈才能到达田地,现在修好了‘连心桥’就方便多了,出门过桥就直接到了。这两年村里变化很大,特别是今年以来,真是一天一个样。”水对村村民郑金石娓娓道来,“连心桥”的建成不仅连通了两村之间的路,更连通了群众的心。
“古有六尺巷,今有三尺池”,位于村委办公楼旁的“三尺池”溪流潺潺而过,与溪边仿竹护栏,形成了一处休闲景观。原来这里是村委会的土地,为了方便群众出行,村干部商量后决定无偿让出3尺地拓宽村道,为了弘扬“礼让”的传统美德,于是建了这个“三尺池”。
非雷村的改变并非一蹴而就,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非雷村在党组织的带领下,大力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目前,该村累计清理房前屋后和村巷道杂草杂物、积存垃圾615处,拆除及修缮危旧房屋、废弃猪舍211间9575平方米,整治生活污水等102处,并对所有村道进行硬底化改造,建设休闲、健身、娱乐设施,大大提升村庄环境,营造出干净、整洁、和美的村容村貌。
“种养育”开拓致富路
村民郑叔经营非雷笋竹合作社已有10年,每年都有数十万斤笋竹从这里运到珠三角地区出售。“现在已经到了笋竹收成尾期,市场价大概1.2元每斤,前段时间市场好时可以收到2-3元每斤,今年是小年,产出量相对较少,但也有近40万斤。”郑叔告诉记者,每年自6月份进入竹笋收获季节,非雷村随处可见竹笋的踪影,采挖、剥壳、过磅、打包装……据了解,目前在非雷村种植笋竹的农户约有200户,超过全村户数一半以上,村民种植笋竹能带来可观收入。
近年来,簕竹镇结合实际,进一步充分挖掘和利用当地自然生态资源,尝试为农民寻找更多出路,在非雷村通过示范带动,逐步开始引导农民加入培育蘑菇种植,从而带动农民增收。村中黄秀燕蘑菇场建于2017年,这里曾经是充斥着饲料、粪便气味的鸡舍,后来由于环保整治鸡舍转型出租,黄秀燕闻讯赶来租下场地用于发展蘑菇种植。如今,菇房日均产秀珍菇约150斤到200斤,最高可以卖到9元每斤。村民在菇房工作工资有近2000元,和外出打工差不多,而且在家门口就业,方便照顾家中老人小孩。
除了竹笋种植和蘑菇培育,依托温氏股份发源地的优势,养鸡业也让当地不少村民搭上脱贫致富奔康的顺风车。近几年,非雷村党总支部坚持在养殖业走出一条新路子,创新发展模式,远离城镇和村庄,科学分布建设现代家庭农场,发掘金山银山也留住绿水青山。
“星级户”评出文明乡风
“拆除了旧瓦屋,我们住进了新房,加上村道修整完善,村里又增加了保洁员,作为村的一份子我们也要自觉起来,把自家门前的卫生搞好,争取下个季度能评上5星级。”村民郑月宝家庭是村中“三星级文明户”,他告诉记者,以前家门前道路不平整,满是积水,如今铺上了水泥,左邻右里都争相把卫生搞好。
农村要振兴,人居环境整治必不可少。“非雷村民风淳朴,大家对建设家园的都十分支持。推进‘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中,村口有一片2517平方米的土地之前有20多间的危房旧房,从户籍登记、户主签名到清拆整个过程非常顺利,只花了大约两周的时间就清拆完毕。”簕竹镇挂点非雷村的联络员告诉记者,随着村中基础建设和管理制度不断完善,村民精神风貌和乡风文明也在不断提升。
非雷村的建设之所以能有显著成果,离不开党员干部的指引,也离不开村民对家乡发展的热切希望,在建设过程中也激发出一片蕴藏已久的文明乡风。全村上下坚持“共同缔造”理念,动员各方共同参与美丽乡村建设,营造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的“五共”乡村治理新格局。